您好,請 登錄
注冊家長們應該如何看待國際教育?
如今國際教育這個概念在國內的一線城市越來越火熱,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關注這一塊,但是由于對一些概念不理解,甚至概念混淆,許多家長被誤導或跟風式地把孩子送到了國際學校,但結果未必是家長期待的,甚至是很不好的。
在選擇這種西式教育體系前,先搞清下面幾個問題,再做決定。
一、你對孩子接受學校教育的最主要期待是什么?
每個家庭對待教育都有不同的認識和期待。
有些家庭認為,學校主要就是要對孩子的科目學習和考試成績負責,希望孩子能接受高效率的教學,將來能夠考上一個名牌大學,找到好工作; 這類家庭,相對會看重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孩子的成績和考試結果,因為目前的升學模式還是以數據評估為基礎。這種算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的思維。
還有些家庭則希望孩子能在一個人均教學資源相對更豐富、更加平和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里來得到關注和培養(yǎng)。這樣的家庭則會更加關注學校的教學體系是否更加開放,是否采用引導式的方式,是否更側重于學生軟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思辨能力、人文素養(yǎng)、動手能力、愛心教育等。
還有些家庭則認為兩者都需要。
二、你對國際學校實施的“國際教育”期待是什么?
很多家長會說:送孩子去國際學校,那肯定就是要接受國際教育了。那你心目中的國際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顯然,國際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很多人認為,“出國留學”或者“學習非國內課程”就是國際教育,那么我們看看維基百科對國際教育的定義:
可將國際教育視為發(fā)展“國際意識”,或增強國際態(tài)度和認識。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來看,國際教育通過影響“對和平,國際諒解和負責任的世界公民的積極態(tài)度”的建立,把重點放在道德發(fā)展上。
總體而言,國際教育可以被視為以下方面:
促進國際理解/國際意識、全球意識/全球理解;
積極參與全球或世界公民身份;
增進文化間的了解和對差異的尊重;
鼓勵寬容和對和平的承諾。
在IBO 的官方網址上也有著類似的定義。如此看來,“國際教育”更多強調的是培養(yǎng)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包容、審辯思考、探索精神、全球合作精神、世界公民意識。
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實施國際教育的“國際學校”,他們可能強調和關心得更多的是如何通過學校的教學體系和學校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思辨,探索求知,團隊合作,全球意識,對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而非有些學校鼓吹的幫助學生在國際考試中提高到多少分,考取什么大學。 而后者,恰恰是不少國內家庭關注的焦點,尤其是高中階段。
這類實施國際教育的學校一般會投入足夠資源來實施辦學理念,但他們不一定非常注重挑選生源(2009國際學校圖書館管理協會對國際學校的定義目前是業(yè)內普遍認同的,其中有一條是不挑生源“Non-selective student enrollment”。
這樣很可能這類學校的大學升學結果不如另外一些極度挑選生源的學校亮眼。但對于國際教育中定義的重點,這類升學結果不那么亮眼的“國際學校”可能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會更有效果。畢竟能通過高難度選拔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的學生還是需要一個合適的國際教育環(huán)境。
在注重這些軟技能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國際學校中,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會更加潤物無聲,有些效果是會在學生的長期成長過程中慢慢發(fā)揮作用并使學生受益終身的;而在學業(yè)高度競爭,以升學為導向的學校里,則在這方面對學生的培養(yǎng),會因各種主觀或客觀,主動或被動的原因而導致動作走形和缺失。
所以用 “選拔” 的心態(tài),還是 用“培養(yǎng)” 的心態(tài)來期待國際教育,或者說如何綜合平衡這兩種心態(tài),是每個對國際教育有期待的家庭要去思考清楚的,這對于大家選擇何種類型的國際學校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這兩種心態(tài)沒有對錯之分,完全取決于家庭對“國際教育”的認知和期待。絕大部分選擇國際教育的家庭,是不希望花了無數心血和精力培養(yǎng)并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最終成為“優(yōu)秀的綿羊”或“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三、家庭財務狀況能否負擔?
在中國,國際教育毫無疑問屬于奢侈品。和一般的單件奢侈品不太一樣,它是一系列教育高消費行為的集合。從一年學費5萬元的民辦雙語學校,到一年學費30萬的國際品牌學校,再加之生活費用,系列課外活動,游學,科研,競賽,備考等費用。在一線城市,小學和初中國際教育的總費用大概在8-35萬人民幣/年之間,中位數應該在15-20萬人民幣/年,而高中階段的總費用基本在20-70萬人民幣/年區(qū)間,中位數在30萬人民幣/年。
而如果以接受英美澳加等國家的本科教育為目標,則還需增加一筆經費預算,大約在100萬-300萬不等,中位數120-200萬人民幣。
做好教育經費的預算和規(guī)劃,對于期待接受國際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來說是一項必須的任務,尤其對于年輕家庭而言,如果沒有經費儲備,完全憑收入預期,則預算最好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30%,否則一旦收入預期有變動,會很難受。而且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心態(tài)容易出現偏差。